半岛足球官网下载

栏目导航
中国传统养生运动漫谈
2024-10-26

  生是一个比较宽泛、涉及很多领域的概念,而养生运动是其中的操作方式之一。狭义的养生运动,特指专门以养生为目的的运动;广义的养生运动,指的是具有养生功能的运动。养生运动能够给人类带来健康与长寿、快乐与幸福等真切的生命体验。

  在先秦哲学思想中已形成了基本的养生观。夏商周时期的长寿观念、“主静尚俭”的思想,是中国传统养生理论与实践的思想渊源。此外,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养生思想、养生方法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比如老子的“静以养生”思想、庄子的“静以尽年”和“坐忘心斋”思想,以及《吕氏春秋》主张通过运动来“尽其天年”的理念等。

  秦汉时期,传统养生理论和思想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养生方法与思想,既继承秦代医学,又受黄老、儒家等思想影响而有所推进。秦代对医学相当重视,致使导引养生术在治疗疾病与养生方面都得到了发展。汉代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所倡导的贵生思想,其中,黄老之学关于“精”“气”的思想推动了导引养生术的发展,董仲舒“天人相应”思想对顺应自然变化的养生术的发展有积极影响,《淮南子》形、神、气的养生思想对神仙方术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此外,记载导引术的《导引图》《引书》《五禽戏》等书籍,其所蕴涵的养生思想,对后世健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瘟疫流行,受到玄学和神仙思想的影响,导引养生术注重延年和防治疾病的功效。如葛洪提倡养生要形神气统一,以胎息(行气)、导引、断谷等办法来进行延年和防治疾病;陶弘景提出“贵生”养生思想和“调神养生”的养生法则,以服气疗病、导引按摩等办法来进行延年和防治疾病等。

  隋唐五代时期,佛家、医家、道家的思想均对养生产生了影响。受佛家思想影响,出现了禅定功、按摩法等养生功法,如天台宗禅定的“止观法”。受医家思想影响,防病治病思想与养生功结合,如孙思邈《千金要方》有导引按摩、调气服食、静养、运动等主张。受道教思想影响,出现了修炼内丹的养生功法,钟离权、吕洞宾、陈抟等人的著作为宋元内丹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宋、金、元是养生学兴盛的时期,理学和道教思想对养生观的影响很大。理学主静思想和道教内丹思想的影响,使得养生更注重人体内环境的改变,更注重把握生命的内在规律。同时,出现了大量专门的养生文献,如《道枢》《山居四要》《保生要录》等。此外,在这一时期,政府与民间的养生蔚然成风,政府编撰的大型类书,收录了大量关于养生的内容;民间产生了实用易行的养生功法,如八段锦、二十四节气坐功等。

  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养生家,人们对传统导引养生术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产生大量的养生专著,养生方法综合而全面。例如,高濂所著《遵生八笺》,载以气功调养五脏之法;在《养生四要》《修龄要旨》等书籍中,将导引养生术和中医原理结合,从而进行防病治病;《医学入门》等书籍中,延续前人“静养精神、动养形体”的养生理念,强调养生要保持“阴平阳秘”的状态等。

  作为传统养生的操作方式之一,养生运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也就是狭义的养生运动和广义的养生运动两种类型。

  狭义的养生运动,以导引、桩功等为主,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如当下受到社会大众广泛关注和积极打卡,并在疾病的预防、康复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发挥非消极作用的五禽戏、八段锦等皆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五禽戏由东汉末年名医华佗所创,是一套以动为主的导引术,动作为模仿五种动物的活动形象:“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五禽戏就是把不同的单一的动作编成循环式的练习形式,开创了导引发展的一个新分支“套式导引”。这使导引本身从形态到价值上均实现了层次的飞跃,并广泛为社会大众所接受。

  八段锦之名首见于东晋葛洪《神仙传栾巴传》:“士大夫学道者多矣,然所谓八段锦、六字气,特导引吐纳而已。”八段锦大致在唐宋之交开始流传于世,两宋时期出现坐式与立式,元明以降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普及。而当前被社会大众广泛习练的八段锦,则主要是由国家体育总局组织专家在传统立式八段锦基础上编创的“健身气功八段锦”。作为中国传统经典的导引术,因其简单易学、质朴端庄、效果非常明显,故千百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尤其是八段锦内蕴的“对拔拉伸,腰脊为枢”的动作特征以及“统摄三焦,协同脏腑”的脏腑养生理念,是其能取得强身健体、充盈脏腑等效果的重要原因。

  随着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中所有的领域的不断交融,很多原本与养生基本上没有关系的运动项目也渐渐地具备了养生性质,从而形成广义的养生运动项目。

  射箭,原是一种战场杀敌的技能,但在中华大地,除了仍然保留着它的原始功能之外,人们还创新出了一种独特运动方式礼射。何为礼射?简单地说,就是把儒家的礼文化融入到射箭运动中,使射箭运动变成了一种修心养性的方式,也即我们这里所说的养生运动。

  “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君子之学,求以得之于其心,故君子之于射以存其心也。”礼射运动的养生性质,从这篇著名的《观德亭记》中可见一斑。另外,曾国藩在其家信中也曾提到“清心寡欲以养其内,散步习射以劳其外”的养生经验。

  原始形态的中国武术是以技击为本质的无限制拼杀运动,后来逐渐稳定成熟,有着非常明显的中国文化特色,成为了兼顾技击、表演,但主体上偏向于心性修养的一种运动,这也使中国传统武术客观上具有养生功能,而成为广义养生运动的一种类型。

  太极拳的养生性质今人已很清楚,殊不知其他的传统武术拳种其实也大都可划归到广义养生运动的范畴。如《心意六合拳谱》写道:“武夫子之用意再思维,行到四稍,要好心之人,常存孝敬之心,常存公道之心,不别三意,可以调治百病,四稍循环,四稍发脚心到天门,别无可疑真豪雄也。牙骨稍是通。筋骨一气,天地阴阳凭一气。气能通万事通,气复万事皆复,那有痕迹,那有阻隔?以和开始,以和为终。明阴阳,知吾人之心意,迈向四稍行。”

  作为运动领域的养生实践,养生运动是在传统养生观念指导下的运动,是运动与养生的有机融合。综观中国历代的养生观,其共性与核心所在,就是收心守性,而收心守性的关键之处在于内观。正因如此,无论是专门以养生为目的的运动,还是兼具养生功能的运动,其区别于其他运动的根本之处就是内观。内观的“观”,并不是用眼睛观看,而是指注意力的集中指向,因此,内观指的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

  养生运动的运动,与别的类型运动相比,并没什么过人之处,也没什么特殊之处;然而由于内观是养生运动的关键,所以为便于人们在运动中进行内观,正常的情况下的养生运动,如导引术、太极拳、气功、瑜伽等,其动作往往是柔和缓慢的。

  在中国会形成这样的养生运动,与自古以来中国人所崇尚的出世而入世、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统一有关。这是中国传统生命哲学的重要理念,是久经实践检验、具有历史权威的人生智慧。作为一种人生智慧,出世的心态加上入世的努力,是要让人既不烦恼又能轻松的获得人生的意义。出世的心态是要让自己的精神完全自由,而出世心态的获得,需要靠“出世间法”来完成;入世的努力是要让自己的人生不白活,而入世努力的实现,则需要靠“世间法”来完成。反过来说,中国人既重视世间法又重视出世间法,是因为我们要通过出世间法来确保自己心态的静、净、敬,通过世间法来做点让自己感觉有意义的事情甚至是事业。

  把心安顿好,让心坚守自性,让人在入世中保持出世的心态,这种观念本身并不难理解,然而真正地做到却并非易事。那么,到底该如何操作呢?在心法层面上,即无念无相无住、让“人情”远离“事变”;心法落实到行为中,最典型的操作方式,就是内观。

  内观,又称内视、内省、内求、反求诸己等,比如儒家所讲的“吾日三省吾身”“发而不中,反求诸己”,道家所讲的“闭观玄览”,佛家所讲的“止观”“四念处观”,等等。客观地说,内观以及同义的几个概念,在不同学派如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体系中,其含义并不完全相同;但当我们抛却这些学派的独特追求,单从现代操作的角度来看时,各家所讲的内观,实则大同小异。就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中所讲的概念而言,体系完备、逻辑清晰以便让人在理论上更容易理解、在实践中更容易操作的方法,是源于佛家但后来已被人们在不同层面进行运用的四念处观。

  四念处观,虽然被称之为观,但却绝不仅仅是一种常识意义上的观看,也不是观看基础上的认识,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修养。四念处观的字面含义,是对“身、受、意、法”这四念处的如实观照;四念处观的操作理念,乃是运用某种已被大家所认可的真理观念,引导人们对“身、受、意、法”这四念处进行如实的内观与反省。

  作为如实观照方法的四念处观,是要对当下的“身、受、意、法”进行纯然体验和如实观察;唯有如此,才可以看见生命的实相,也才会真正放下内心的执着,从而有效解除内心的苦恼与不安。四念处观,其实就是对自己当下状态的一种全面而深刻的检查与监督,这种检查与监督本身必将促使自己形成全面而深刻的自我认识,使自己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生命体验。当然,这种检查与监督本身,也将促使自己完成对身体状态的自我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