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足球官网下载

栏目导航
王深远:银发经济背景下的新康养 “中国特质”是内核
2024-08-17

  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2024〕1号),这对新阶段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增进亿万老年人福祉具备极其重大意义。如果说从2013年国发35号文算起,过去十年银发经济是萌芽和初始阶段,那么发〔2024〕1号文至2035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一阶段目标实现的新十年的银发经济,所处经济社会状况和所服务人群将完全不同。

  新的十年,将经历全方面推进中医药复兴工程、人民健康由“治疗为中心”向以“预防为中心”转变、深入推动“2030健康中国”战略和面向“6275”新老人群体。面对这些新变化,站位新十年的新康养产业,在战略定位和谋划上,必须立足我国本土理论、方法、要素和技术去创新和创造,使我国康养产业更具中国特色、特质,以全面适应中国人生理心理需求。由于我国独有的中医药(尤其是非遗、知识产权等资源)、优良历史传统文化、食药同源食品,医哲融合、天人对应、身心统一等养生理念,本身就是康养产业的重要资源。相对于其他国家,是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这就需要从中华文明、文化中汲取养分和智慧,勇于树立优秀民间传统文化自信和中医药康养道路自信,用中国思维和技术方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养产业,把“中国特质”作为新十年新康养的灵魂、内核和标识。

  第一个业态——心性康养,就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铸魂、生命科学认知的心性康养。这里的“心性康养”主要指以生命文化、精神卫生、红色教育、传统文化等为主要内涵的精神提升和培根筑基,是大于、高于文体娱乐的心性、心灵修为。因为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下,人的心理、精神、价值取向和对生命意义的认知更显重要,其中也包括对社会、制度、代际、文化等现实问题的同步科学、正确认知。如果不能对这些快速变化作出客观、理性的认识,并主动适应,必然会引发心理问题直至影响健康,体现在老年阶段更为重要。“如何把美好的生活过好”,使其更富生命意义和价值,是当下老年人最需要解决的心理认知,也是新时代公民的必修课。从康养产业的角度,搞好心性康养,尤其面对中老年人,不能用灌输和说教的方式。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手段,将我国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也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变为大家喜闻乐见的短视频、APP、演说故事,用中国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中华朴素生命观、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引领,化解老年人心理问题,积极传播正能量和正气,塑造合格的新时代新公民、新老人,铸塑新老人之中国“芯”、华夏“魂”。这是直达精神和灵魂的康养,是万养之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健康建设、文明建设应有之义,更是实现个体心理健康、社会全面健康的重要举措。

  第二个业态——脏腑康养,就是以“中和、中道、中正”医哲养生理论、理念、原理指导引领的国医脏腑康养。以中医医哲融合、太极文化和“医家七经”为核心的养生和五行理论,是我们祖先对生命文化、生存哲学、健康长寿经验的不懈探索和凝练,揭示了五脏六腑生克关系和宜忌常变的原理及应变养生原则,集中体现在顺应物候、食药同源、内外治结合等中国人长期的生活、生存实践中,对实现个体脏腑协调、顺势、平衡运行,达到由“里”及外的完美、完善及健康,具有独特、简便、实效性。从发展新型康养产业角度,可根据“中医义理生活化、养生健康趣味化”的路径,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智能手段,综合市场成熟单品和技术,通过智能集成、营造场景,兼顾疗效与体验,进而推动自我参与、主动健康,以本土精髓的自然、未来医学文化和技术,实现绿色康养、自然康养。

  第三个业态——健体康养,是利用“中医康复辅具”和新型智慧中医适宜技术实现的辅具健体康养。这次1号文件提出的“中医康复辅具”,是对弘扬中医药文化和发展康复辅具的重要理论突破和实践创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经公布了四批中医适宜技术,具有非常好的社会应用效果。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运用“中医辅助器具”开发的产品,开展的保健、康复。如新型防灼艾灸架、可调拔罐器、自助刮痧板、自动走罐器,等等。从产业的角度,伴随数字信息和智能技术的加持,中医适宜技术、产品、应用场景和效果的实现将更简单、便捷、快速,是未来的潜力产业。这些技术和产品以及应用场景,兼具体验感、实用性,简单易操作、效果明显,集展示、观摩、演示、体验于一体,易于在开发、定制、自助等环节与智能技术、人体工学和材料工艺美学融合,具有喜闻乐见、简便易行、提示演示交互等效果功能,是养老驿站、社区服务中心、康复中心、健康馆、康养馆,甚至与主题书店、咖啡屋、养生馆、候诊候车等相关休闲娱乐场所融合跨界,把被动健康寓于趣味、休闲、主动、积极的健体之中,体现出更广的适用性。开展中医适宜技术的新型康养,不仅有利于大众健康、保健、愉悦,而且有利于促进信息技术、专精特新产品设备的开发及技能人才的培养,进而推动“银发经济产业园”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王深远)

  曾任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副主任、附属康复医院首任书记,民政部培训中心常务副书记(正司级),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书记兼主任等职。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特聘研究员,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科学技术创新中心评审专家,民政部培训中心培训部兼职讲师。被《健康报》评为2019年度健康传播影响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