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厅

产品介绍: 浅谈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研究进展

2024-08-11 山药粉

产品详细说明

  对于危重症患者而言,患者的肌体正常功能难以保障,并且没有办法进行正常饮食,也就容易出现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问题。

  对于危重症患者而言,患者的肌体正常功能难以保障,并且无法做正常饮食,也就有可能会出现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问题。这也就需要相关医护人员能够在结合患者详细情况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肠内营养干预措施,为患者的后续治疗与康复提供良好的营养支撑,本文主要就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问题进行了探究分析。

  在重症监护室内治疗的患者,其首选的营养支持方式是胃肠道给予营养,而这样的形式下产生的肠内营养不耐受也属于一种并发症,相关文献报告,在ICU治疗的患者,发生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几率为41.27-73.6%。临床中,ICU护士给予患者实施肠内营养的过程十分关键,同时也能评估患者发生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几率,从而有效采取针对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有学者通过实验证明,《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风险评估量表》的评估项目中,关于患者病情程度的指标包括格拉斯哥评分、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这些评估项目在患者病情发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预示作用,患者病情越严重,并且出现一系列的应激反应,不仅会引起神经、体液放面的改变,同时也会造成腹腔内脏器供血血管的收缩,造成胃肠道粘膜缺血,影响了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另外,如果机体出现应激反应,患者体内的激素水平也会出现异常,这样一来患者胃液的合成和分泌势必会收到影响,导致低蛋白血症、胃肠粘膜水肿的情况出现。

  在ICU中,镇静类药物的使用频率较高,其中非神经性疼痛患者首选阿片类药物进行镇痛,此类药物包括苯二氮卓类、丙泊酚和右美托咪定等。但是这些药物在进入人体后,会直接抑制胃肠道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进而影响胃肠道正常蠕动。有学者通过研究证实,ICU内患者如使用大剂量儿茶酚胺类药物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时,其体内消化道血流会慢慢地减少,影响胃肠的正常运动,因此导致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情况出现[1]。

  ICU患者用机械通气治疗频率较高,对此类患者来说,长期机械通气会导致患者胸腔内压力升高,尤其是采取呼气末正压通气的患者,这样一来,其心输出量就会减少,肠系膜动脉供血不足会极度影响胃肠道的功能。另一方面,长期机械通气也会损伤患者食管括约肌功能,导致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2]。

  ICU患者的肠内营养所受影响因素较多,包括制剂温度,输注速度,渗透浓度等等。有学者研究报告说明,肠内营养制剂污染和管道污染非常严重,操作台面污染也会导致腹泻发生。所以,护理人员在为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时,首先要注意肠内营养制剂的无菌操作方法,另外还要遵循循证护理方式来进行喂养,提高其耐受性。

  许磊[3]通过采用评分者信度对《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风险评估量表》进行信度评价,该量表由正常的情况评估,患者病情评估,生化指标评估,肠道功能评估及治疗措施评估共5个维度构成,为临床提供了科学、客观、实用的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风险评估量表,明确17分为诊断喂养不耐受发生风险高低的敏感阈值,而且确定了风险等级:总分≥17分为高风险,总分<17分为低风险。

  早期研究认为注射器回抽监测胃残余量是评估胃肠动力及喂养不耐受等并发症的重要方法。随着ICU患者胃残余量监测研究的日渐深入,注射器回抽监测胃残余量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慢慢的受到质疑。ElkeG等[4]研究表明,注射器回抽法监测胃残余量受患者、注射器型号、胃管的直径和位置、营养液、操作手法等因素的影响,其结果会造成重症监护患者肠内营养的延迟或中断,导致患者营养摄入不足等多种并发症,进而影响预后。随着床旁重症超声的推广,超声法测量胃残余量被广泛应用。

  由喂养不耐受定义可知,在给予肠内营养后,我们大家可以根据患者出现的胃肠道不适症状(腹部不适、恶心及呕吐、反流、腹胀、腹泻及肠鸣音等)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喂养不耐受,此法简单直观。

  合理选择营养制剂,目前,我国市场上的肠内营养制剂大多数来源于欧美的进口产品或是欧美药厂在中国的合资产品,其中常用的肠内营养药物根据其化学结构和药理作用分为两类[5]:

  (2)整蛋白型,即非要素型。肠内营养制剂品种较多,各有特点,根据患者的疾病状况、胃肠道的消化吸收能力及消化道功能是否完整、营养需求,选择比较适合患者的肠内营养制剂。

  重症患者留置鼻胃管喂养期间,床头抬高≥30°,一般为30°~45°,能够更好的降低鼻饲患者误吸、呛咳、胃潴留、呕吐及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且不会增加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需平卧的患者除外,如腰椎穿刺术后患者、全麻术后患者及休克患者等。

  对于重症监护患者在实施肠内营养期间,连续两次监测胃残余量>250ml时,考虑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减少重症患者胃残余量,进而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当胃残余量达到150ml时红霉素和甲氧氯普胺均能加快胃和小肠蠕动,刺激上消化道,加速危重患者胃排空,减少胃残余量,提高喂养耐受性。对于经鼻胃管喂养不耐受的成人危重患者,在使用促动剂24~48h后,胃肠不耐受症状仍存在、胃排出梗阻、胃瘫或有高误吸风险的患者,应采取幽门后喂养(如鼻肠管),以避免胃潴留、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6]。

  肠道是对腹内压升高反应最敏感、受影响最早的器官,腹内压水平通常代表了患者的肠道功能,可作为肠内营养的评定指标来调整肠内喂养方案,由于膀胱能较好地反应腹腔内压的变化,一般会用测量膀胱压来间接代替腹内压[7]。

  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在危重症患者中很常见,是造成患者病死率增加及住院时间延长的主要的因素之一。ICU患者病情复杂,建议临床医务人员在关于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今后的相关研究中,应基于循证的护理方法,制定营养不耐受预防策略及临床护理计划;同时,还需制定规范的肠内营养护理操作流程,加强护士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培训,由此减少营养不耐受的发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1]刘华,米元元,黄培培,吴白女.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研究进展[J]. 护士进修杂志,2021,36(04):333-338.

  [2]程伟鹤,鲁梅珊,郭海凌,刘华平.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研究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2017,52(01):98-102.

  [3]许磊.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风险评估量表的实证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7.

  [5]宋金明,苏治国,马敏,等. 住院药房肠内营养药物的应用情况分析[J].肠内与肠外营养,2011,18(6):355-357.

  [6]刘芳,魏娜,阮征,等. 小肠喂养管在重症脑损伤合并胃潴留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护理杂志,2013,30(23):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