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6日,云南将129个县(市、区)野生菌中毒风险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组织实施分级防控管理,并绘制《2023年云南省有毒野生菌中毒风险分级地图》《2023年云南省有毒野生菌中毒风险分级表》。全省共划定宜良县、红塔区、华宁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砚山县7个有毒野生菌中毒风险高风险地区,51个中风险地区,62个低风险地区,9个无上报地区。
强化监测评估是云南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重要措施。近年来,云南建立完善多部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分析研判、信息报告通报机制,组建云南省食品安全标准和风险评估、食品安全科普宣传3个专家委员会,以及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专家组、健康云南合理膳食行动专项工作组和专家组。
云南健全省、州(市)、县(市、区)三级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体系,贯穿种植养殖、生产、流通、餐饮全环节,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129个县(市、区)全覆盖。持续开展地方特色食品、名优品牌食品监测,涵盖粮油、蔬果、蛋奶、肉类等32类食品,监测食品3万多件,及时有效地发现、报告、通报问题隐患。完善省、州(市)、县(市、区)、乡(镇)、村五级一体化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食源性疾病监测医院有1873家,主动监测哨点医院有30家,是全国率先实现乡镇全覆盖的省份。同时,针对不同季节、不同人群、不同饮食上的习惯,主动发布预防野生菌、乌头碱中毒等30多期预警信息,拍摄4部专题宣传片,利用新媒体、新阵地、新形式开展科普宣传。
2023年8月24日,经云南省食品安全标准专家委员会审核检查通过,云南发布《云南省食品安全区域标准 米线、卷粉、饵丝(公式)》《云南省食品安全区域标准 灵芝》。这两个标准分别从范围、术语、产品分类、技术方面的要求等方面对上述食品进行界定。
2023年8月24日发布的《云南省食品安全区域标准 米线、卷粉、饵丝(公式)》标准内容部分截图
近年来,云南共发布米线个食品安全区域标准,数量居全国前三,建立覆盖粮食制品、乳制品、茶叶等多种类云南特色食品的区域标准体系,还在全国率先开展地方特色食品标准管理,创新开展三七须根等地方特色食品安全性评估,将三七花、茎叶、须根和紫皮石斛作为食品进行开发利用。
省卫健委联合市场监管、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并且开展了40多个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10多个食品安全区域标准跟踪评价,提出修订意见90多条。监测分析结果为,《云南省食品安全区域标准过桥米线餐饮加工卫生规范》的实施,有力促进全省过桥米线餐饮环节规范化管理,大大降低食源性疾病风险。经过3年多试点,推动天麻、铁皮石斛、灵芝等中药材郑重进入国家食药物质目录,对推动地方特色食品开发利用、促进地方经济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云南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进入政务服务平台一网通办,优化备案流程、缩短备案时间。截至目前,全省已备案食品安全企业标准1万多件,搭建了云南省企业标准备案公示平台。
调查显示,云南群众存在油、盐、糖摄入量高、健康素养低、主动锻炼率低、蔬菜水果摄入量低、水产品摄入量低的“三高四低”不合理膳食行为,钙、铁、维生素A、维生素D等微量营养素缺乏依然存在,膳食纤维摄入明显不足。
吃得更健康成为广大群众的迫切需要。2020年以来,云南在社区、家庭等不相同的领域积极推动国民营养计划和合理膳食行动,建立信息化数据库,分析人群营养健康情况,对重点人群提出针对性营养干预措施。开展阿昌族、德昂族、景颇族等8个人口较少民族营养与健康情况调查和干预,促进人口较少民族营养健康。营养健康食堂、餐厅创建列入健康县城建设三年行动,全省已创建营养健康食堂、餐厅228家。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20年的19.2%提升至2022年的23.31%。
下一步,省卫健委将持续加强传统食品、大宗食品、地方特色食品风险监测力度,结合重点食品污染和食源性疾病“风险地图”,及时开展风险分析研判和预警提示,强化营养健康食堂、餐厅创建、营养专业队伍培养建设,推进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工作。
此外,省卫健委联合教育、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主题宣传活动,开展专家访谈;联合开展食品安全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进农村专题讲座和现场指导,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同步开展。结合本地实际,拍摄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4部食养食谱宣传片,有效发挥合理膳食对慢性病防控的推动作用,推动食养指南在云南落地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