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足球官网下载

栏目导航
世界记忆名录里的中国档案
2024-02-21

  世界记忆是以文献形式记载下来的世界各族人民的集体记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自然灾难、人为破坏、战争掠夺或其他原因,许多民族的文献遗产正处于极度濒危状态,令人遗憾的是,有太多的文献遗产已经永远消失了,提高保护文献遗产的危机意识,刻不容缓!

  1992年,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的费德里科·马约尔作出了一个明智的决定:继1972年世界遗产项目对自然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成效显著后,还需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人们对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中的文献遗产进行保护,“世界记忆工程”项目应运而生。

  该项目旨在唤起人们对全球范围内濒危、散失或正在遭受厄运的文献遗产的关注。通过建立《世界记忆名录》、授予标识等方式,向政府和民众宣传保护珍贵文献遗产的重要性,同时鼓励通过国际合作和使用最佳技术方法等,对上述文献遗产开展有效保护和抢救,进而促进人类文献遗产的广泛利用。

  1997年起,世界记忆工程设立《世界记忆名录》,每两年评选一次。由“世界记忆工程”秘书处进行保管,并利用互联网对外公布。该名录与《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大名录”。

  中国作为文献遗产大国,一直积极支持并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项目。国家档案局是世界记忆项目的牵头单位,自1997年第一次成功申请《世界记忆名录》以来,它已先后组织《南京大屠杀档案》《本草纲目》《黄帝内经》《侨批档案》《清代内阁秘本档》《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等文献遗产成功申报《世界记忆名录》。

  作为入选第一批《世界记忆名录》的珍贵档案项目,《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收录了中国50多个民族的 传统音乐、文人音乐、宗教寺庙音乐、城市大众音乐等录音档案,这中间还包括家喻户晓的民间艺人阿炳创作的传世名曲。

  它是世界上以音响资料的形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第一例,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学术、文化价值。现存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清代内阁秘本档》是有关“ 17世纪在华西洋传教士活动”的满文档案,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它形成于17世纪中叶,系统、完整地反映了清初西洋传教士在华活动的情况,涉及到中西交流史上比较重大的事件。此项档案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碰撞、交锋的过程,因而在中西文化交通史的研究方面具有宝贵价值。1999年《清代内阁秘本档》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简称东巴古文献,是纳西族原始宗教祭司即东巴使用的宗教典籍,共2000余卷。该文献应用于东巴教各种仪式,大致上可以分为祈福类、禳灾类、丧葬类、占卜类和其他类(相关杂书), 在研究宗教、文字起源以及原始文化方面有特殊的学术价值。

  其以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东巴文记写,纳西族东巴自制土纸为制成材料,用墨和竹笔书写、线装。因其内容涉及多种学科,被誉为“ 纳西族的百科全书”。2002年,《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入选第一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03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金榜是中国古代封建科举制度标志性的档案文献,是科举考试的最高级殿试的成绩榜。其分大金榜、小金榜两种。小金榜是大金榜的副本,呈至宫中供皇帝御览;大金榜则悬挂于宫墙外,告示天下。

  于2005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清代科举大金榜》长19米,高将近1米,是光绪二十年(1894年)殿试“大金榜”,也是 历时1300年的科举制度的最后一张金榜。

  由清代主持皇家建筑规划设计的雷氏家族所设计、绘制和写作的建筑图样与文字档册,被统称为“样式雷图档”。所谓“样式雷”,即是对这些在清代200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规划设计的雷姓世家的誉称。

  他们的作品非常多,如故宫、北海、中海、南海、圆明园、万春园、颐和园、景山、天坛、清东陵、清西陵等。这其中囊括宫殿、园林、坛庙、陵寝,以及京城大量的衙署、王府、私宅,还有御道、河堤等多种建筑。2003年,清代样式雷图档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07年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本草纲目》由明朝李时珍用了近三十年时间著成,计五十二卷。全书共收载药物1892种,附药图1000余幅,并载附方10000余剂,阐发药物的性味、主治、用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炮制、方剂等,可谓是集我国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

  该巨制考证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在融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的同时,还体现出丰富的临床实践。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症”、“诊法”、“论治”等诸多理论学说,从整体观上论述医学,呈现出自然、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医学模式”。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于2011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侨批,简称作“批”,俗称番批、银信, 专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最重要的包含“福建侨批”和“广东侨批”两部分。100多年前,大量国人前往东南亚谋生,当时通信相对闭塞,华侨们只能靠侨批传音信、寄钱回家,侨批便成为维系海外侨胞和国内侨眷的纽带。侨批具有真实性、唯一性、无法替代性、罕见性和完整性等特点。作为珍贵的民间文书,它有别于一般书信,涵盖了侨乡与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信息,融汇中外商贸往来、邮传、驿递、金融、汇兑等多方面的历史记录,是未经后来人刻意雕琢的史信,被盛赞为中国“20世纪的敦煌文书”。

  2010年4月,闽南侨批入选国家档案局公布的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同时,福建泉州计划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侨批”为“世界记忆文化遗产”。2013年6月19日侨批档案申遗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该档案文献是有关西藏归入中国版图的元代档案,是元代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之间来往的重要文书档案之一,共有22份。该文献用八思巴字新蒙文或古藏文写成,反映了西藏自13世纪便归入中国版图这一历史事实。

  《元代西藏官方档案》在对元代这一影响整个欧亚文明的特定历史时期的研究方面上具有宝贵的价值,是研究西藏文化极富价值的原始资料。另外,其对研究藏文字、蒙文字的演变也有重要作用。

  2014年2月,南京市档案局首次向媒体公开一批珍贵档案。这批档案形成于1937年至1947年,详细记载了侵华日军在南京制造大屠杀惨案的罪恶事实和日军侵占南京期间犯下的大量罪行。此次公布的档案资料共183卷,包括大屠杀期间慈善团体掩埋尸体、救济难民的 情况统计;各级政府所做的关于南京市民遭受日军屠杀、房屋被毁、财物被掠的调查;市民呈报的家人被杀、财产被抢的申诉和南京市临时参议会关于南京大屠杀案的调查报告等。

  这批资料在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由南京市军管会接收,其档案原貌从未公布过,绝大部分为原始件,属于“孤本”、“珍本”。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1937年至1939年间形成的同时期材料,涉及面广、人物背景丰富、材料相互印证、证明力强, 是侵华日军在南京制造大屠杀的有力证据。2015年10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2015年最新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项目名单,《南京大屠杀档案》榜上有名。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 是最古老的文字形式之一,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其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主要为记载了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事迹的卜辞。殷商信史、饮酒及敬鬼神的特色,使这些记载了诸多事情的龟甲在后世得以重见天日,并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它已发展成为一种较严密系统的文字。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皆有所体现,但其中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也是比较明显。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汉文文书主要形成于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是澳门地方官员在行使中国对澳门管治权的过程中,与澳门议事会理事官之间文书往来所形成的地方衙门档案。

  这些档案最重要的包含由澳门当时的社会状况、人民生活、城市建设和商业贸易所产生的各种账目、信札、契约、合同等,是研究澳门历史以至中外关系史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2017年,“汉文文书”以“ 清代澳门地方衙门(1693─1886)”之名申报《世界记忆名录》,并被正式收录。

  《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是19世纪到20世纪末苏州众多丝绸企业、组织在研发技术、生产管理、营销贸易、对外交流过程中直接形成的、由纸质文字、图案、图表和丝绸样本实物等不同形式组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共2.95万余卷。

  这其中,既有苏州所特有的传统丝织工艺代表性产品如宋锦、漳缎、吴罗的相关生产资料;又有近现代丝绸业顶尖工艺的代表性产品如塔夫绸的技术和贸易资料。它们既是100多年来苏州丝绸产业工艺技术和历史的珍贵记录,又见证了中国现代工业的成长及东西方的商贸交流。2017年10月30日,《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档案文献遗产是世界记忆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能否拥有和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文化实力的重要彰显。只有以更严谨的态度、更踏实的行动自觉担当起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重任,才能真正使这些珍贵的记忆留存世间。

  从《世界记忆名录》中了解中国,从中国的档案文化里认知世界、追溯历史、探寻记忆,我们的文明方能有迹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