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网友投票表示“不再盲目效仿养生明星”,而几乎所有网友都希望从一定途径获取养生知识。显然,随着“养生明星”逐渐被请下“神坛”,大众也陷入“养生该信谁”的困惑。
什么是养生?国医大师张灿王甲认为养生的重点是将其融入生活、工作、学习每个方面,不能专门为养生而养生。养生方法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并没有一种单纯的方子或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也正是因为养生是多样的,具有个体差异性,所以社会上才出现诸多形态各异的“养生理念”。
对于出现的各种“养生理念”,始终致力于健康教育的洪昭光教授认为,养生理念可以分成三类:首先是经过科学研究,已经被大量实验证实的。比如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生活“四大基石”:戒烟限酒、合理膳食、科学运动、心理平衡,这十六字箴言,也都已得到大家的认可。另一类就是做过分析研究,但由于论证不充分,所以似是而非的,也就是现在常出现的,这个专家说不吃早饭好,那个专家又说早上吃饭好,搞得大家都感觉有些糊涂。第三类其本质就是“专家”不负责任的一说,结果又被媒体断章取义传来传去,传到大家耳朵的时候明明缺乏科学依据,却让大家深信不疑。
即便是显而易见的养生理念,用在自己身上也未必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洪昭光教授最早的时候讲过,“兔子型体质”和“鸭子型体质”的两种人对于饮食消化能力不同,所以他们可完全不使用同一种食谱而达到养生目的。新华社曾报道过一位英国百岁老太,她从7岁起就迷上了抽烟,一生中大约抽掉了17万根香烟。这位老太的经历完全不具备“模仿意义”,只是特例。洪昭光教授说:“这些恰好说明人体的复杂性,说明养生要讲个性化,要讲辩证法,只有适宜自己的养生,才能长寿。
主席的《反对本本主义》里指出,很多人“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这样的意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任旧存在。人和人的体质不完全一样,所以对于养生,除了掌握一定的知识和常识外,还要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提高我们的智慧和悟性,相信自身的摸索和体验,“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本文是齐林版权所有,没有经过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提示: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自己的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