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伴着春天的脚步,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如约而至。大河网推出“和AI河宝聊现代化”系列策划,通过AI数智人主播连接起基层工作者和全国人大代表,围绕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文旅产业、乡村振兴、医疗健康、发展新质生产力等内容开展讨论,展现各行各业乘着发展春风、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新图景。
大河网讯 当“脆皮年轻人”遇上“新中式养生”,借助社交网络的传播发酵,年轻人争相打卡中药版酸梅汤,跟练八段锦,制定“三伏天晒背时间表”,研究“养生茶饮方子”。年轻人的“养生血脉觉醒”是否在科学范畴内?科学技术创新如何推动中医药的高质量发展?
3月8日,河南中医药大学一位热爱中医药文化的青年教师,通过AI主播河宝在河南日报社融媒演播间与全国人大代表司富春展开了一场特别的对话。
“我是一名中医药知识的教育工作者,学习研究中医药文化12年了。”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仲景学院)教师宋雪杰说,自2007年进入河南中医学院外语学院英语专业(医学方向)学习,她渐渐发现了中医“有趣”“有道”“有用”,在选择研究生专业方向时,便选择了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后来继续从事医药科研工作。
宋雪杰认为,学习中医药不能只浮于表面,要深刻认识到中医药的博大精深,不仅要学好基础理论知识,还要运用现代科技探索其中的奥秘和智慧。
“对于当下火出圈的中药奶茶以及各类‘养生’,中医药领域的专家是怎么样看待的呢?”宋雪杰提出了疑问。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中医药大学省重点实验室和省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司富春已从事中医药行业40余年,作为一名“医教研”一体的中医药工作者,他每年提交的建议大部分都与中医药发展相关。
司富春在接受河宝采访时说,2023年火出圈的中药奶茶、中药版酸梅汤、2024央视春晚呈现的八段锦、推背、针灸、拔罐等多种中医药文化元素,体现出了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社会大众更广泛的认同。
随着人们对健康问题的日益重视,中医药文化氛围日渐浓厚。司富春说,当前,慢慢的变多的人主动了解中医药,年轻人愿意去亲身体验、感知中医药文化的魅力,中医养生保健、中医理疗等健康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健康服务和产品选择。
他也注意到,年轻人们积极地在各类社会化媒体平台传播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给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这都是传播中医药文化的方式。不过,花式养生选择多,但养生不能盲目跟风,一定要根据自己体质选择保养方式,谨遵医嘱。
中医药产业是朝阳产业,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突破口。2月27日,全省中医药强省建设大会在郑州召开,河南省中医药管理局、河南省中医药科学院正式揭牌亮相。
司富春说,河南是中医药大省,具有深厚的中医药文化渊源和资源。当前,中医药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快速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我省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机遇。河南省中医药管理局、河南省中医药科学院的揭牌亮相,是中医界期盼已久的大事和喜事,将为河南省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新组建的省中医药科学院,是我省整合中医药科研力量、优化中医药科研布局落下的“关键一子”。河南省中医药科学院组建之后,将汇聚更多高品质人才,吸引国内外在中医药领域有高深造诣的专家来河南,打造全国一流的中医药科研高地、人才高地、成果高地、产业高地、文化传承高地,产出更多标志性中医药科技成果,服务全省全国人民健康。
宋雪杰向司富春提问说:“现在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词,我省要打造中医药强省,科学技术创新该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的高水平发展?”
司富春回答说,科学技术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推动中医药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需要以科技赋能加快培育中医药新质生产力。他建议说,加快建立完善中医药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科学技术创新的顶层设计,加强中医药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科学技术创新平台的培育和建设;充分的发挥省级重点实验室创新活力,开展科技攻关。形成责权利一致的管理模式。充分的发挥专家咨询作用,提升政策的前瞻性和指导性,做好政策宣传解读和引导工作,激发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活力。
用现代科技研发针对中国人基因和体质的创新中医方药。积极推动多学科交叉创新,研发生产适合中国人的“中国药”。此外,还要因地制宜,研发针对不一样地区人群体质的中药产品和大健康产品。借鉴日韩汉方中药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研制经验和技术,研制具有整体调理和个性化精准治疗优势的精制中药、便携中药,以及口感好、颜值高的时尚中药等。
同时,还要建设中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人才教育培训实验班,加强中医药科学技术创新的引才引智,加大引育一批国际医药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中医药应用型人才教育培训,通过校企结合、校地结合,培养适用于社区的基层中医药全科人才,服务大健康产业的中医养老、康复保健、中药材种植和炮制、健康旅游等应用型人才。
如何加强民办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全国政协委员张改平建议健全“固定岗+流动岗”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