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钙的吸收、强健骨骼,还能调节免疫力。反倒是提起维生素B,更多人只会联想起摆放在药店角落里的小白药瓶。维生素B看似不起眼,实则却是被严重低估了的健康“隐形守护者”,它为什么这么重要?
先说一个故事。日本江户幕府时代,一种叫脚气病的疾病在达官显贵中蔓延,而且这种病影响规模还非常大,而诱发这种可怕疾病的病因一直是个谜。
科学家最初推断,导致该疾病的原因可能是某种致病微生物,直到柏林科学家艾克曼发现,脚气病可能与糙米中某种特殊的营养的东西有关。1910年,波兰化学家冯克从米糠中成功分离并提取到了这种特殊的物质,并命名为维生素B1。1929年,艾克曼也因为在治愈脚气病方面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了解了维生素如何被发现之后,咱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维生素B族,这种可溶于水的维生素,既渺小又庞大。说它渺小,是因为它是小分子化合物,说它庞大,则是区别于其他维生素都是单独个体,它是由8名成员组成的大家族,因此也被称为B族维生素。成员包括维生素B1、B2、B3、B5、B6、B7、B9和B12,每个都有自己独有的名字,维生素B1又名硫胺素,B2也叫核黄素,B3则叫烟酸。
一是从1到12明明是12种,为何刚刚说是8种呢?维生素B4、B8、B10和B11又去哪儿了?
没错,就是8种。那些缺失的数字其实是在研究过程中被除名或者被合并掉了。以维生素B4和B8为例,它们最早分别代表腺嘌呤和腺嘌呤核苷酸,后来发现从功能上来说,它们其实是DNA合成的原料,因此就被排除在维生素之外了。而且,B族维生素的最初排名也并非就到12,而是一度排到了B17,后来同样是发现它们都不属于B族维生素而舍弃掉了。
这里面也是有故事的。在维生素B1发现的两年后,维生素A被发现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科学家认为维生素可能就两类,一种是脂溶性的,一种是水溶性的。脂溶性的就都称为A,水溶性的都称为B。于是乎此后发现的B2、B12等都直接归入了水溶性的维生素B序列。后来,随着发现的维生素慢慢的变多,科学家们意识到它们之间的差异实在太大,不能如此简单分类,于是便有了维生素C、维生素D等划分。而且,B族维生素成员之间确实存在着共同点,比如来源相似,多提取自谷物、酵母和动物肝脏,功能上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网上有这样的段子:别人家不舒服了是多喝热水,医生家则是来点维生素B。比如脸上长痘要吃维B,嘴里有溃疡要吃维生素B,应酬喝多了要吃维生素B,减肥也要吃维生素B,甚至孕吐难受也要来点维生素B,这也从侧面反映了B族维生素在健康的所有的领域都有参与。
实际上,B族成员几乎参与到全身所有的生化反应,比如维生素B6和B12作为辅酶或辅酶的前体,参与人体内糖、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成为食物释放能量的关键。倘若没有它们,人体将难以获取足够的能量。
除此以外,B族维生素还在这一些地方也发挥着作用。比如:它们是制造血液所需的营养素;参与维持皮肤黏膜健康;帮助身体组织利用氧气;解除酒精和尼古丁等毒素,守护肝脏健康;维护神经系统功能,舒缓头痛、偏头痛;缓解压力,消除疲劳,令人精神充沛;预防血管闭塞,维护心脏及血管健康。
秉持着“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的理念,8位B族维生素兄弟在健康大业中从不各自为战,主打的就是团结协作。不过,这也决定了它们在人体内整体发挥的效果取决于含量最少的那一种,就如同木桶效应一般,如果某一种缺乏,健康作用就会大打折扣。而且,现实中B族维生素缺乏的情况相对来说比较多,这又是为什么呢?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中国成年居民营养素摄入状况的评价》中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我国成年居民的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摄入不足的比例均超过了80%。
除了成员众多、功能多样之外,B族维生素还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消耗量大。它就如同细胞的消耗品,只要细胞工作不停歇,维生素B的消耗就不会停止。二是无法储存。维生素B是水溶性的,身体不会过多储备,用不完的就会随尿液排出,这样就不会像脂溶性维生素那样出现蓄积性中毒,但也导致没有“隔夜粮”。
这两大特点就要求食物中的维生素B供应必须是源源不断的,才能不缺乏。现实情况是,尽管B族维生素在米糠、麸皮、酵母、动物的肝脏、粗粮、蔬菜等食物中都有分布,但由于烹饪和吃的方法不当,我们几乎没办法获取到足够的量。特别是将粗杂粮加工成精细粮食之后,大部分的维生素B族都被去除了。若发生缺乏又会怎样呢?
轻则不适,重则患病。除了刚提到的脚气病,维生素B1轻度缺乏也会出现肌肉乏力、精神淡漠和食欲减退。维生素B2缺乏则会出现口角炎、嘴唇干裂、舌炎等。维生素B3缺乏会引起糙皮病,甚至还会增加癌症的风险。维生素B5缺乏会导致小儿生长缓慢,皮肤、毛发障碍等问题。叶酸缺乏则会引起孕妇习惯性流产、早产,婴儿出生体重过低和生长迟缓等问题。
平素饮食种类单一的人,患有慢性腹泻或长期酗酒的人,由于肠道对营养的吸收和利用出现障碍也会缺乏。处于特殊时期的人群,如儿童、青少年、孕妇、老年人、精神紧张者、发热患者,以及有运动习惯的人,对营养的需求增加,也是B族维生素缺乏的高危人群。
比如,中国医科大学团队在《欧洲心脏病学》杂志发表研究成果,认为维生素B1补充剂TPP可抑制嘌呤受体P2Y6R活性,减少实验鼠动脉粥样硬化,这也为后续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营养素》杂志发表了一项针对44960人的研究表明,B族维生素与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有关,其中B6的作用最显著。维生素B和健康的关系还有待于更多的研究去探索和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