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2月12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从“吃饱吃好”到“吃得健康”,我国居民的食物消费型态经历巨大变化。日前,我国第三轮营养发展纲要《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发布,距离第一份纲要《九十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已过去了二十多年。
农业部与卫计委今天通报了我国城镇和乡村居民营养状况,农业部食物营养所副所长王东阳介绍说,当前居民营养不足与过剩状况并存,富贵病方面,城市居民遥遥领先于农村。
王东阳:吃多了、吃的营养过剩了,那么吃的营养过剩一个最显著的指标实际上就是卫生部门冠心病的检测现在2:1,另一个被确定为慢性病患者。
与此同时,在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农村地区,还面临着吃不好甚至吃不饱的情况。
王东阳:按照2011年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贫困县最新一个标准设立了2300块钱人民币1.28亿人,大多分布在在全国的14个贫困连片的地方,这些人最大一个特点是按最低的能量需求标准,2100千卡来核算的话,他的能量摄入是偏低的。
《纲要》提出五大类、21项量化指标,营养性疾病控制目标被重点提及,大多数表现在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和全人群贫血率。以前者为例,我国农村地区儿童低体重率和生长迟缓率约为城市地区的3-4倍,而贫穷的地方农村又是一般农村的2倍。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马冠生坦言,如何确保农村地区的营养状况能同步改善,这是《纲要》实施过程中真正要解决的问题。
马冠生:咱们提出来是到2020年全国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要控制在7%以下,城市的儿童生长迟缓率在5%左右,现在面临最大的挑战一个是农村的5岁以下儿童的生长迟缓率是在12%左右,更应该关注就是贫穷的地方它是在20%左右,因此整体来说要是达到7%的指标到2020年应该说难度不大,因为咱们国家地区差异是比较大,因此面临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从过去的吃什么到现在怎么吃,吃法不一样,因此政策重点也是有所区别。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副司长张辉介绍说,相比前两部营养《纲要》,当前《纲要》的突出变化之一是在于食物与营养发展的重点。
张辉:优先发展优质食用农产品、方便营养加工食品、奶类与大豆食品三类重点产品,优先关注贫穷的地方、农村地区、流动人群集中及新型城镇化地区三类重点区域,优先改善孕产妇与婴幼儿、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的三类重点人群。
张辉: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慢慢的变多的家庭不愿意花太多时间煮饭烧菜,取而代之的是直接购买一些成品或半成品。针对这一变化,纲要首次把方便营养加工食品作为重点发展产品。
跟据卫计委全国城镇和乡村居民健康素养监测,2012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仅为8.80%,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马冠生说,直到今天,拿鸡蛋换方便面仍然被不少农村居民视作好买卖。
马冠生:由于知识缺乏很多地方是卖了鸡蛋,原来是换麦子精,卖了大豆换麦子精,现在就是有很多地方是麦子、鸡蛋换方便面换膨化食品,本来就有营养的物质白白浪费了。
对此,国家卫计委疾控局副局长王斌表示,除了进一步普及膳食营养和健康的知识,今后还将定期发布居民营养与健康监测数据。
王斌:纲要里头我们提出来营养素的摄入量目标提出了营养性疾病的控制目标,中国居民的营养与健康情况的检测,以前是研究性的工作,现在已经变成一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常规性的工作,我们也在想要时时的把我们检测这种结果向公众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