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武术融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养生方法和技击攻防于一体,在养生、健身功效上有着独特的效果,亦是国粹文化的传承载体。城市在职人群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最适合以传统武术来调节身心。在2016年10月25日颁布实施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白准确地提出“全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一直根植于民间的中华传统体育得到了国家战略的重视。
在健康中国战略中,一个核心的问题是要将国人往以“治病为中心”的健康观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每个人要当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中华传统体育,尤其是各种保健养生功法在这方面具有很明显的优势。”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市政协原副秘书长李焕喜教授近年一直在进行着传统体育与健康养生的研究,他自身的经历就是中国传统体育独特优势的一个很好的案例。上世纪九十年代,作为自然科学家的李焕喜从国外归来,回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学,环境的变化,引起了身体不适:“浑身发痒,难受,一抓就出黄水,为了不抓伤身体,晚上睡觉要带上手套。当时,看了很多医院,中西医都看过,甚至注射过激素,但都没有效果,甚至都诊断不明白到底是什么病。后来,因为阴差阳错,开始接触太极拳,通过站桩治好了我的病。”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研究员、清华大学武术研究中心秘书长刘高升说:“中华传统体育中的保健养生功法根植于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国人对个体生命的内在小宇宙与外在大宇宙依存关系的智慧,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化,深受中国人民喜爱,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繁衍壮大,起到了显而易见的巨大作用。尤其对当今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严峻现实,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社会作用。”刘高升强调,“近年,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发表了1300多篇有关太极拳的学术论文,证实了太极拳在老年人防跌倒、心脑血管、高血压、糖尿病,甚至对抑郁症和阿尔兹海默症都有很积极的作用。”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我国城镇和乡村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为33.9%,其中20至69岁居民经常锻炼率仅为14.7%,成人经常锻炼率处于较低水平,缺乏身体活动成为多种慢性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随着城镇化、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疾病谱发生了巨大变化。《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提出:“提倡老年人量力而行,选择与自身体质和健康相适应的运动方式”,“发展中国特色健身项目,开展民族、民俗、民间体育活动。推广普及太极拳、健身气功等传统体育项目。”
据悉,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已开发“中国健身气功”APP,将健身气功、功法功理、健康养生等内容融入现代健身活动中。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副院长张征表示:“在各种健身方式中,从人群基数上看,其实练习中国传统武术的人数是最多的,而且遍布于各个年龄阶层。传统武术有129个拳种,适合各个年龄阶层、各种体质需要。目前举办的不少全国性武术赛事,参赛规模达到3000-5000人。”
由人民网旗下人民体育自2019年3月31日发起的的“人民太极 健康中国”公益大行动,截至11月30日,已经覆盖全国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126座城市和地区,累计开展762场,直接参与人数5.1万,辐射人数约16万,得到全国71个太极拳机构的响应和参与。可以说,中华传统体育慢慢的变成了中国社会全民健身的主力选项。
2019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等十四部委联合印发了《武术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19-2025年)》,要求充分的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合乎条件的武术产业项目,打造一批以武术运动为主题的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和示范项目,建立武术产业融合发展机制。
国家对传统武术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如此之大,是中华传统体育复兴的巨大机遇。但目前社会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是,传统武术都是“上了年纪的人”的事,年轻人更热衷的是“撸铁”、“普拉提”、“瑜珈”,充满中国韵味的太极拳在一些人眼里倒显得有一点“土”了。
但有人却不这么看。“毋庸置疑,当前传统武术、特别是传统体育中的保健养生功法的练习者的确是以老年人为主。社会主流人群,尤其是青少年对于太极拳等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还不甚了解。因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炒作’,甚至对中国传统武术还有点怀疑。但这些都是能够理解的。而中国社会对中华传统体育正确认知的恢复,一定是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程同步,是‘文化自信’的必然结果。”《武魂·太极》杂志前常务副主编尹宝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这种说法也得到了张征的认同,他表示,发展中华传统武术最重要的是解决人们的“认识”问题,首先武术界的各个管理机构要认识到城市在职人群这个群体对于中华传统武术发展的重要性,其次要使大众认识到以传统武术为代表的中华传统体育在调节身心健康、强身健体功效上的优越性。“‘ 认识’对了,一切就都顺了。”
针对此问题,张征提出了武术管理机构应做到6个“解决好”:一是解决好武术健身推动力问题;二是解决好武术健身认识度问题;三是解决好在职人群健身上哪儿去问题;四是解决好武术健身练什么的问题;五是解决好武术健身谁来指导问题;六是解决好武术健身爱好者享受晋段升级的快乐问题。
“习指出,弘扬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面对新的社会,新的人群,传统武术的确需要有所改变。现代人有几个值得传统武术重视的特征,比如时间的碎片化,节奏太快,再像以往那么慢慢悠悠地教,慢慢悠悠地学,肯定不行;再有,就是效果的即时化。以往讲究‘太极十年不出门’,现代人如果上两次课还没感觉到效果,可能下次就不来了。”李焕喜说,“中国传统体育内容很丰富,光一个太极拳,就有站桩、套路、推手等多种练习内容和方法。‘百练不如一站’,在工作之余,站站桩,哪怕每天几分钟,都会对健康起到非消极作用。”
有关于中国传统体育的保健养生功效,作为专业传统武术媒体人,尹宝军更感觉焦虑的不是年轻人不练,而是缺乏科学实证化研究。“对于太极拳,我们还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这是远远不足的。要让社会主流人群认识到其独特价值,必须用现代人认可的科学手段,科学数据来说明。中国武术好,太极拳好,在病理学上是什么机制,改变了人体的什么内在参数,最后促成了人体的健康。如果有了这样的数据,中国武术就好推广了。”尹宝军说。
2019年10月4日,在人民体育·人民太极与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人民总医院协办的“中国传统体育对于体医康养的启示”研讨会上,中国人民总医院心脏外科中心主任叶卫华说:“传统武术和中医有着独特的智慧与功效,在疾病预防上能发挥非消极作用,但如何让其服务于人民的健康,让人们认识到其价值,需要采用现代科学研究的方法。在传统体育文化介入群众疾病预防和治疗过程中,针对一些重要问题应用科学手段进行研究,建立统计学意义上的数据基础,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解释,既要说得清楚、也要听得明白。”
中国传统武术不是哪门哪派的私产,而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共有的珍贵体育文化遗产,所有人都有将其发扬光大的责任,也都能分享其独特价值有益自身健康。人民太极运营中心主任彭元强调说:“新时代的中国传统武术要发展,就必须要做到‘宗旨新、目标新、方法新、成果新’。对以太极为代表的传统体育进行深入的挖掘、整理和发扬光大,在体育、医疗、康复和养生方面做科学研究和实证,以及推动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社会生活每个方面的结合,为全民健身、健康中国服务,是我们的重要任务。